东亚人文艺术研究
卷 1 编号 01 (2025)

“东亚文化的传承、碰撞与当代转化”为核心命题,聚焦全球化语境下东亚人文艺术的多维互动与创新可能。我们呼吁学者与创作者从跨学科、跨地域、跨媒介的视角出发,探索古典文学、美学与哲学在数字时代的重新诠释,解析科技、生态与人文融合催生的艺术实验(如AI生成艺术、生态装置、虚拟现实剧场等),追问东亚与东南亚艺术传播网络中的文化流动与身份重构,并批判性反思非遗保护、地方记忆与全球表达的张力关系。同时,本期关注影像文化、公共艺术与表演实践对传统边界的突破,以及人文教育、艺术地理学对地缘文化景观的再诠释。通过联结历史纵深与当代现场,我们试图在“文化互鉴”的框架中,勾勒东亚人文艺术从传统根脉到未来新生的共生图景。

东亚人文艺术研究
卷 1 编号 02 (2025)

本刊新辑,以五篇视角各异的文章,共同勾勒出艺术与文化研究的多维图景。它们从传统戏曲到当代市集,从民国摄影到文学图像,既有对创作精神的深度开掘,亦不乏对文化空间的当代观察。陈思宇一文,引领我们走入高马得笔下的《牡丹亭》世界。作者以笔墨实骨融戏境意神,揭示出戏曲与绘画在精神层面的相通,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创作中的延续与新生。费崇洲等文则从心理学与艺术创作的交叉地带出发,探讨“痛苦与成长”这一永恒命题,寄予深切的人文关怀,引发对艺术疗愈及生命韧性的思考。马铭对成都艺术创意市集的考察,呈现了市井文化如何在现代城市肌理中焕发新生,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富于启发的案例。王润玉对民国摄影杂志《飞鹰》的探赜,回望中国摄影转型的关键时期,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见证,更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学追求与文化理想。张同利关于清末民国文学连环画的文献学思考,则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尚未被充分发掘的视觉文本。其整理与研究设想对于重构近现代视觉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。五篇文章路径不同,却共同指向传统与当代的对话、艺术与生命的交织。愿读者在翻阅本期内容时,能感受到艺术跨越时空的共振,并在传统与现代、个体与社会的交织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与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