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题的多样与形式的创新 2023年河南中年诗人诗歌创作观察
Main Article Content
摘要
2023年河南中年诗人创作活跃,凭借诗歌主题的多样性与形式上的创新,占据了诗坛的主导。回顾河南新文学发展历程,诗歌长期处于边缘状态,中年诗人“异军突起”的现象正折射出中原文学代际传承的特殊性。与此同时,面对当下诗歌受市场化挤压与青年诗人创作活力不佳的双重困境,作为河南诗歌的长期坚守者,中年诗人不仅以中年之思突破了早期表达的稚嫩,更以深厚的文学积累弥补了教育对诗歌创作的限制,从而在市场压力与资源匮乏的语境中成功突围,为中原诗歌赢得了一定的关注。就创作主题而言,这些诗歌转向深厚的生命体验与地域内涵,呈现出四个面向:聚焦亲情书写,在叙述生老病死与回忆童年往事中抒发深沉情感;立足中原文化,以地方风物或历史追忆等彰显地域文化自信;探索时间与生命,辩证分析宇宙、自然与存在并进行哲理化思考;反思城市化进程,通过城乡对比与生态关怀回应社会变迁。在形式选择上,组诗成为表达多层主题与丰富情感的重要载体,诗人大都融合叙事、抒情与议论来提升表达张力,部分诗人还借鉴西方诗歌手法实现创新,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。这些创作不仅反映了个人艺术追求,更承载着中原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,是理解河南年度诗歌发展乃至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。
Article Details
参考文献
[1]文中提及的“中年诗人”主要指创作成熟期的诗人群体,其年龄多在40-60岁之间,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创作经验。
[2]参见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:《张茹荣膺2023年度“十佳华语新锐诗人”河南唯一上榜诗人》,2024年1月24日,https://4g.dahe.cn/news/202401241705003。
[3]参见中原作家群:《尚仲敏、刘高贵、班琳丽、邹相等荣获第六届“河南十佳诗人”》,2023年9月29日,https://www.sohu.com/a/724615979_475768。
[4]谷禾,和妈妈在一起(6首)[J],长江文艺,2023,(2).
[5]高春林,野蜜蜂记(组诗)[J],诗歌月刊,2023,(9).
[6]吕东亮,河南女性作家的崛起与当代文学中的“中原经验”[J],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9,39(2):109-113.
[7]杜涯,新春辞(组诗)[J],长江文艺,2023,(4).
[8]张晓雪,旷野婆娑(组诗)[J],诗刊,2023,(3).
[9]汤巧巧,近二十年中国诗歌场域变迁[J],北方论丛,2012,(3):34-37.
[10]洪子诚,当代诗歌的“边缘化”问题[J],文艺研究,2007,(5):20-25+166.
[11]夏天阳,大学生校园诗歌的运动轨迹[J],青年研究,1992,(1):26-31.
[12]萧开愚于1989年提出“中年写作”概念,他在回忆中强调,这一说法最初并非指向生理年龄的“中年”,而是针对28岁时自身写作状态的界定——即摆脱青年时期的激情泛滥,转向“慎重态度”的创作自觉。
[13]欧阳江河.谁去谁留[M].长沙:湖南文艺出版社, 1997:238.
[14]陈思和,从“少年情怀”到“中年危机”——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[J],探索与争鸣,2009,(5):4-11.
[15]谷禾,“不可有悲哀……”[J],长江文艺,2023,(2).
[16]谷禾,“一地深……”[J],长江文艺,2023,(7).
[17]扶桑,去年的雪(9首)[J],长江文艺,2023,(12).
[18]谷禾,球形糖果——写给病中的妈妈[J],长江文艺,2023,(2).
[19]谷禾,想起少年时跟着父亲种玉米[J],长江文艺,2023,(2).
[20]谷禾,一个农民的神圣时刻[J],长江文艺,2023,(7).
[21]蓝蓝.歇响[M]//诗刊社.在河之南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诗歌选.北京:阳光出版社,2024:92.
[22]杜涯.嵩山之约[M]//诗刊社.在河之南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诗歌选.北京:阳光出版社,2024:100-101.
[23]高春林,时间深处是诗歌的音质(组诗)[J],星星·诗歌原创,2023,(11).
[24]张晓雪.汝瓷别记[M]//诗刊社.在河之南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诗歌选.北京:阳光出版社, 2024:98-99.
[25]张鲜明.是谁把自己的想法放在了这里[M]//诗刊社.在河之南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诗歌选.北京:阳光出版社,2024:105-106.
[26]高春林.汝瓷小镇[M]//诗刊社.在河之南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诗歌选.北京:阳光出版社,2024:135-136.
[27]杜涯,秋风起[J],长江文艺,2023,(4).
[28]田君,诗歌与我[J],躬耕, 2024, (8): 91-92.
[29]扶桑,花的教育[J],诗刊,2023,(5).
[30]蓝蓝,此时此地(组诗)[J],诗歌月刊,2023,(10).
[31]谷禾,蝴蝶标本[J],雨花,2023,(9).
[32]吴思敬,城市化视野中的当代诗歌[J],河南社会科学,2004,(3):68-70+77.
[33]张晓雪,立交桥下[J],诗刊,2023,(3).
[34]张晓雪,村庄[J],北京文学,2023,(6).
[35]谷禾,观江豚记[J],扬子江诗刊,2023,(5).
[36]田君,武胜关隧道[J],莽原,2023(5).
[37]李骞,情感:诗歌结构的符号艺术[J],文艺争鸣,2012,(10):90-95.
[38]高春林,暮雪笺(组诗)[J],诗刊,2023,(10).
[39]何向阳,尽头[J],万松浦,2023(4).
[40]张鲜明,佛塔上的黑鸟[J],诗刊,2023,(17).
[41]谷禾,中国书及其他(组诗)[J],诗歌月刊,2023,(6).
[42][瑞]特朗斯特罗姆.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[M].李笠,译.成都:四川文艺出版社,2012:3.
[43]谷禾,有一天,我们死去[J],草堂,2023,(9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