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四之影:叶荣钟思想里的鲁迅和周作人

##plugins.themes.bootstrap3.article.main##

徐纪阳

摘要

鲁迅和周作人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化两种不同的精神范式和发展方向,而叶荣钟却同时受到二者的影响,是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现象。在日据台湾的历史语境中,叶荣钟通过对以鲁迅、周作人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的接受与转化,在1930年代的前期就形成了以启蒙主义为基底,向着“左翼关怀”和“民族意识”两个方向延伸又不断交叉融合的思考路径,构成其思想的基本结构。通过这种结构性的分析,既可化解当前叶荣钟研究中关于其立场的“左右之争”难题,同时亦可通过考索叶荣钟思想里隐而不彰的左翼脉络,解释其晚年在国民党当局的严苛统治下,最终走向认同现实中国(社会主义中国)之路的内在逻辑。

##plugins.themes.bootstrap3.article.details##

栏目
人文教育

参考

[1]张良泽.叶荣钟先生作品概述[J].台湾文艺,1979年3月号.

[2]叶石涛.台湾文学史纲[J].文学界杂志社,1987.

彭瑞金.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[J].自立晚报社,1991.

[3]如施懿琳、廖振富皆以叶荣钟记录“二·二八”事件的汉诗为例,证明叶荣钟自“二·二八”后即转变为“台湾中心”历史观,具有鲜明的台湾“主体意识”。见施懿琳.台中地区古典诗编注期末报告书[M].台中:台中市文化局,2021.廖振富.不有真情不作诗——读叶荣钟诗集《少奇吟草》[J].台湾日报,2001年4月12日.

[4]如陈昭瑛以叶荣钟祖国山河的一角为例,认为叶荣钟、庄遂性等日据时期台湾文化人的台湾意识是与祖国意识重叠的。见陈昭瑛.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:一个文化史的考察[J].中外文学,1995年2月,第23卷第9期.

[5]廖振富.论叶荣钟诗作手稿及其相关资料之研究价值[J].台湾文学学报,2006年12月,第9期.

[6][31][65][68]徐秀慧.文学、民族、革命——鲁迅与台湾文人叶荣钟[J].鲁迅研究月刊,2016年,第10期.

[7][27][61]叶荣钟.叶荣钟日记(上)[M].台中:晨星出版社,2002:37、19、269.

[8]发表于1930年的《中国新文学概观》数次提及鲁迅和周作人,1932年2月、7月发表的两篇《文艺时评》都只提及鲁迅而未涉及周作人。在其它叶荣钟生前发表、出版的文字中,未见有涉及周氏兄弟的文字出现。叶荣钟.《中国新文学概观》[M].东京:新民会,1930.

[9]在一份手书于1945年的“鲁迅著作目录”中,叶荣钟列出所藏鲁迅著作如下:《热风》《坟》《野草》《华盖集》《华盖集续编》《朝花夕拾》《而已集》《引玉集》《准风月谈》《两地书》《南腔北调集》《花边文学》《鲁迅自选集》《鲁迅文学讲话》《集外集》《三闲集》《二心集》《不三不四集》《鲁迅杂感选集》《门外文谈》《伪自由书》《夜记》《故乡》《呐喊》《彷徨》《中国小说史略》《小说旧闻钞》《古小说钩沉》等。而据其日记统计及一份约编于1972年8-9月间的藏书目录来看,叶荣钟藏书中有关鲁迅的著作有《中国小说史略》(北新)、《一个青年的梦》(鲁迅译,商务)、《桃色的云》(北新)、《爱罗先珂童话集》(商务),《伪自由书》(北新)、《朝花夕拾》(未名社)、《热风》(北新,1934年9月16日记载重读该书,“颇有新获”)、《华盖集》(北新)、《华盖集续编》(北新)、《而已集》(北新,重复2册)、《小说旧闻钞》(北新,1932年12月7日日记曾记当日读该书)、《壁下译丛》(北新,重复2册;日记记载该书1932年1月20日购于中央书局),以及钟敬文编《鲁迅在广东》(北新);有关周作人的藏书有《欧洲文学史》(商务)、《谈龙集》(开明)、《谈虎集》(北新,上下册)、《永日集》(北新)、《泽泻集》(北新)、《周作人书信》(青光)、《苦雨斋序跋文》(天马)、《瓜豆集》(宇宙风社)(其中《周》《苦》《瓜》是1941年8月22日在日本东京神保町内山书店所购,当日日记还记载读周作人《关于鲁迅》)、《苦竹杂记》(良友)、《风雨谈》(北新。据1941年8月20日日记“读完周作人著《风雨谈》”语,推测该书应购于本次旅日期间)、《雨天的书》(北新)。此外,在其“1941年读书目录”中还列有小田岳夫《鲁迅传》、周作人《苦茶随笔》。在“读书目录——1974年5月”中列有鲁迅《伪自由书》《准风月谈》、周作人《知堂乙酉文编》。

[10]相关争论见鲁歌.《惜花四律》应是鲁迅、周作人合作[J].青海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1984年,第3期.张自强.《惜花四律》作者及创作时间和原因[J].鲁迅研究动态,1989年,第12期.顾农.《惜花四律》仍应收入《鲁迅全集》[J].中国图书评论,2003年,第9期.倪墨炎.《惜花四律》不能从《鲁迅全集》中删去[J].中华读书报,2004年,10月27日.陈福康.关于新版《鲁迅全集》该不该删去《惜花四律》的争论[J].上海鲁迅研究,2013年,第1期.

[11]叶芸芸、叶光南、叶蔚南.叶荣钟年表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.

[12]]陈昭瑛:谁召同胞未死魂——叶荣钟《早年文集》的志业与理想,叶荣钟.叶荣钟早年文集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49.

[13]庄遂性曾于1926年“亲自赴上海,选购书籍文具,以后商务印书馆、开明、世界、中华等书局所发行的书籍刊物 ,源源送来”,参见叶荣钟.台湾人物群像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年:313页.蒋渭水创办于1926年的文化书局,宗旨在于引进中国大陆“新式汉文书籍”以利“台湾文化之进步”,参见台湾民报1926年6月6日关于文化书局开业的广告。

[14]叶蔚南.父亲叶荣钟的民族意识及其著作[J].观察,2016年1月,第29期.

[15]叶荣钟手稿,原件藏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,编号YZ000000001874。

[16]该文于“五四”运动10周年之际着手写作,写毕于1929年11月7日,1930年6月由东京新民会出单行本。

[17][19]叶荣钟:《南音》发刊词,叶荣钟.叶荣钟早年文集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259-260.

[18]叶荣钟:戏曲与观众——答紫鹃女士,叶荣钟.叶荣钟早年文集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212.

[20]叶荣钟:智识分配,叶荣钟.叶荣钟早年文集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286.

[21]叶荣钟:“大众文艺”待望,叶荣钟.叶荣钟早年文集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263.

[22]陈昭瑛:谁召同胞未死魂——叶荣钟《早年文集》的志业与理想,叶荣钟.叶荣钟早年文集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59.

[23][48][51][55]叶荣钟:中国新文学概观,叶荣钟.叶荣钟早年文集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252、273-274、248、242-243.

[24]叶荣钟:文艺时评:关于鲁迅的消息,叶荣钟.叶荣钟早年文集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274.

[25]叶荣钟:《台湾民间文学集》可以给予高评价,叶荣钟.《叶荣钟早年文集》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311-312.

[26]石美玲.话语实践与社会变迁:以日治时期《台湾民间文学集》“民歌”为例[J].中兴大学中文学报,2018年6月,第43期.

[28]黄春成.谈谈《南音》[J].台北文物,1954年8月,第2卷第3期.

[29]洪铭水.叶荣钟论“五四”新文学与“第三文学”的提出[J].台湾文学评论,第1卷第2期.

[30]张桂华.苦闷时代下的文学——1932年南音的文学诉求[D].台湾:台湾成功大学,2000.

[32]叶石涛.旧文人·新知识分子——叶荣钟[J].文学台湾,1998年7月.

[33]崔末顺.现代性与台湾文学的发展(1920-1949)[D].台湾:台湾政治大学,2003.

[34]许倍榕.30年代启蒙“左翼”论述——以刘捷为观察对象[D].台湾:台湾成功大学,2005.

[35]赵勋达.“文艺大众化”的三线纠葛:一九三〇年代台湾左、右翼知识分子与新传统主义者的文化思维及其角力[D].台湾:台湾成功大学,2009.

[36]张俐璇.建构与流变:“写实主义”与台湾小说生产[M].台北: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2016.

[37]陈芳明.现代性与本土性:以《南音》为中心看三〇年代台湾作家与民间想象[C].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研讨会论文集,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98年编.

[38]陈芳明.台湾新文学史[M].台北: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,2011:109.

[39]黄月银.左倾还是右转——叶荣钟第三文学论[J].华文文学与文化,2018年,第6期.

[40]林书扬:台湾左翼运动的历史发展——第一周期与第二周期,林书扬.林书扬文集(1)[M].台北:人间出版社,2010:123.

[41]叶荣钟:堕落的诗人,叶荣钟.叶荣钟早年文集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185.

[42]张重岗.叶荣钟与台湾的民族主义问题[J].海峡人文学刊,2022年,第1期.

[43]张重岗.叶荣钟与20世纪30年代台湾的言论空间[C].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编:语言寻根 文化铸魂——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论文集,广州:花城出版社,2016:238-239.

[45]施淑.文协分裂与一九三〇年代初台湾文艺思想的分化[C].两岸文学论集1:文学星图,台北:人间出版社,2012:18.

[46]叶荣钟:祖国河山的一角——东北安东县的印象,叶荣钟.半壁书斋随笔(下)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40.

[47]赵京华.周作人的民族国家意识[J].文学评论,2015年,第1期.

[49] [79][82]叶荣钟.少奇吟草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91、239、240.

[50]洪铭水:叶荣钟论“五四”新文学与“第三文学”的提出,叶荣钟.叶荣钟早年文集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56.

[52]张良泽.叶荣钟先生作品概述[J].台湾文艺,1979年3月,第62期.

[53]廖振富.以文学发声——走过时代转折的台湾前辈文人[M].台北:玉山出版事业有限公司,2017:226-227.

[54]叶荣钟:祖国河山的一角——东北安东县的印象,半壁书斋随笔(下)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42.

[56]马臻.阿Q与陈映真、叶荣钟——殖民地半殖民地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及其反思[C].叶荣钟与重写台湾文学史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,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,2022:198-199.

[57][59]陈映真:鞭子和提灯——代序许南村《知识人的偏执》,陈映真.陈映真全集(第3卷)[M].台北:人间出版社,2017:366.

[58]陈映真在香港浸会大学“鲁迅节座谈会”上的讲话[J].大公报(香港),2004年2月23日.

[60][78]吕正惠:历经沧桑一文人,叶荣钟.叶荣钟选集·文学卷[M].台北:人间出版社,2015:21、28.

[62]洪炎秋1966年8月1日致叶荣钟信,原件藏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,编号YZ000000006254_001-070400450043。

[63]王诗琅.台湾民族运动史[J].华学月报,1972年7月1日,第7期.

[64][69]陈柏谦.一个互为参照的阅读叶荣钟视角[J].两岸犇报,2017年1月24日,第141期.

[66]尹章义:舍我其谁的史家和客观环境的互动——手稿本《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》和报刊本、单行本《台湾民族运动史》的比较研究,见叶荣钟.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(下)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0:647-672.

[67]林庄生.怀树又怀人:我的父亲庄垂胜、他的朋友及那个时代[M].台北:玉山出版事业有限公司,2017:213、187.

[70][71][72][73][74][75][76][77][80]叶荣钟.叶荣钟日记(下)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1207、1208、1209-1210、1209、1209、724、724、830.

[79][82]叶荣钟.少奇吟草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239、240.

[81]福永光司.庄子内篇读本·后记[M].北京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2019:300.

[83]叶荣钟.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(下)[M].台北:晨星出版社,2002:64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