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的诞生:《翻身道情》创作始末与戏歌渊源考

##plugins.themes.bootstrap3.article.main##

杨志敏
孟安

摘要

经典革命歌曲《翻身道情》取材于陕北民间戏曲,是延安时期鲁艺响应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精神而创制新秧歌剧《减租会》中的一个片段,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首次独立亮相,后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二等奖,是新中国第一批国际获奖曲目,至今常唱不衰,在文化艺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。但长期以来该曲被视为民歌,对其创作过程语焉不详,更忽略了其作为我国第一首成熟戏歌的价值。因此,考明《翻身道情》创作始末及戏歌渊源十分有必要,不仅有助于溯源经典诞生的过程,而且可据此探讨民间戏曲、秧歌剧及戏歌的关系。

##plugins.themes.bootstrap3.article.details##

栏目
中华传统文化

参考

[1]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.《中国戏曲志·陕西卷》,北京: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,2000年,第104页。

[2]任葆琦主编.《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·戏剧改革发展史》(上),北京,中国文献出版社,2016年,前言。

[3]冯希哲、敬晓庆编著.《延安音乐组织》,西安:太白文艺出版社,2012年,第90-91页。

[4]王培元.《延安鲁艺风云录》,桂林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4年,第125页。

[5]中共延安市委、延安市人民政府编.《习仲勋在延安》,北京:中央编译出版社,2013年版,第116页。

[6]张庚.《回忆延安鲁艺的戏剧活动》,载《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》编辑委员会编《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》(第三辑),北京:中国戏剧出版社,1963年,第11页。

[7]马可.《周子山校谱后记》,载《马可选集(一)·音乐著作·歌剧》(上),北京:人民音乐出版社,2017年,第34页。

[8]荆蓝.《浅谈贺敬之的歌剧创作》,载陆华、祝东力编《回首征程·贺敬之文学生涯65周年纪念文集》,北京:文化艺术出版社,2005年,第253-254页。

[9]孙韶.《怀念刘炽 学习刘炽——刘炽百日祭》,载《孙韶歌曲选》,西安:陕西旅游出版社,1999年版,第489-490页。

[10]同上

[11]张庚.《回忆延安鲁艺的戏剧活动》,载《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》编辑委员会编《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》(第三辑),北京:中国戏剧出版社,1963年,第11页。

[12]马可.《“十里路上迎亲人”》,载《马可选集(6)文字著作》(诗文卷),北京:人民音乐出版社,2017年,第518-519页。

[13]同上。

[14]张庚.《鲁艺工作团对于秧歌的一些经验》,载中国戏剧家协会辑《新歌剧问题讨论集》,北京:中国戏剧出版社,1958年,第443-444页。

[15]唐荣枚.《杜鹃啼血黄土情》,载曾刚编《山高水长:延安音乐回忆录》,西安:太白文艺出版社,2001年,第145—146页。

[16]王顺铭.《七大光芒 彪炳史册》,载政协陕西省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《陕西抗战史料选编》,西安:三秦出版社,2015年,第1176页。

[17]丁帆.《群星闪耀的集体——忆华北联大文工团》,载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、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编写组编《血与火的洗礼:从陕北公学到华北大学回忆录》(第2卷),中国人民大学印刷厂,1997年,第57页。

[18]刘红青.《人民艺术家郭兰英》,齐鲁书社2019年版,第94页。

[19]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:《文物中的红色基因·家国情怀卷》,北京:中国方正出版社,2022年,第190页。

[20]章力挥、高义龙.《袁雪芬的艺术道路》,上海:上海文艺出版社,1984年,第194页。

[21]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.《中国音乐年鉴1991》,济南:山东教育出版社,1992年,第329页。

[22]李树谦编著.《春风化雨:周恩来领导文艺工作的实践》,沈阳:春风文艺出版社,1983年,第248页。

[23]彭娟、彭涛.《“戏歌”与戏曲谈片》,《四川戏剧》,2003年,第1期。

[24]吕茵.《戏歌的艺术特征及演唱——以<没有强大的祖国,哪有幸福的家>为例》,《人民音乐》,2010年,第12期。

[25]谢秀敏.《新时代“文化认同”视域中戏歌的解构与重塑》,《四川戏剧》,2020年,第1期。

[26]周伟娟.《浅论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体——戏歌》,《大舞台》,2011年,第5期。

[27]唐建刚.《“戏歌是戏曲新品种”质疑》,《上海戏剧》,1995年,第3期。

[28]薛彦景.《翻身农民把歌唱——评贺敬之、刘炽的歌曲<翻身道情>》,载梁茂春主编《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》,合肥:安徽文艺出版社,2006年,第156-157页。

[29]杨志敏.《北方道情戏帮腔艺术》,《四川戏剧》,2019年,第1期。

[30]彭娟、彭涛.《“戏歌”与戏曲谈片》,《四川戏剧》,2003年,第1期。

[31]徐和德.《“戏歌”引起的联想》,《福建艺术》,1995年,第1期。

[32]吕茵.《戏歌的艺术特征及演唱——以<没有强大的祖国,哪有幸福的家>为例》,《人民音乐》,2010年,第12期。

[33]吕芬.《民族声乐教学中的“戏歌”初探》,《四川戏剧》,2012年,第6期。

[34]祖捷、刘旭光.《中国戏歌的产生及发展》,《戏剧之家》,2014年,第7期。

[35]王春燕. 《戏歌:传统艺术的文化解读与当代表达》(《艺术百家》2020年第3期)和谢秀敏《新时代“文化认同”视域中戏歌的解构与重塑》(《四川戏剧》2020年第1期),两篇文章均持此观点。

[36]王春燕.《戏歌:传统艺术的文化解读与当代表达》,《艺术百家》,2020年,第3期。

[37]谢秀敏.《新时代“文化认同”视域中戏歌的解构与重塑》,《四川戏剧》,2020年,第1期。

[38]屈曌洁、王勇编著.《陕西地方剧种》,西安:太白文艺出版社,2011年,第214页。